生態雞是在果園、林場、草場等生態環境下,以土雞為飼養對象,舍(發酵床雞舍)飼和林地放養相結合,以自由采食林間昆蟲、雜草為主,人工補料為輔,生產出天然優質的商品雞;生態養雞的關鍵點是只用少量或不用飼料,采用發酵床圈舍減少空氣和地面污染、做到少用藥或不用藥。那么,怎么才能門里出生態雞,讓人們吃上放心的生態雞肉呢,有沒有什么秘訣?要想養出真正的生態雞需注意以下幾點:
1、場址選擇是基礎
雞場要選擇天然林地,一般天然次生林好于原始林、闊葉林好于針葉林、天然林好于人工林,如有條件,可選擇針闊混交林。要求雞舍周圍30公里范圍內沒有大的污染源,地勢為5度左右坡為宜,背風向陽,水源充足,取水方便。雞舍和運動場的大小設計標準:育雛保溫舍按每1000只雞10平方米計算,運動場按每只雞1平方米計算,運動場周圍最好用籬笆和塑料網圍起來。
2、雞舍建設是關鍵
生態雞的飼養,雞舍一定要用發酵床,因為傳統地面雞舍,對雞的糞尿沒有吸附和分解作用,氨味和臭味很大,對生態雞的晚間休息和生長發育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導致呼吸道疾病,降低肉品質。而發酵床圈舍就不存在此類問題,因為作為墊料的鋸末、稻殼不僅具有吸附雞糞尿水分和臭味的功能,而且墊料中加入的金寶貝干撒式發酵床菌種能快速將糞尿作為食物分解吃掉,并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排放到空氣中,同時生成一些微量元素、菌體蛋白,從而雞舍內空氣清新,無氨味、臭味,使生態雞的整個飼養過程中都處于生態環境中,那雞肉自然是生態肉了。
3、育雛時間要看準
生態雞的飼養必須選擇合適的育雛季節,以利于生態雞的放牧飼養。最好選擇3~5月雞育雛。春季氣溫逐漸上升,陽光充足,對雛雞生長有利,育雛成活率高。到中雞階段,由于氣溫適宜,舍外活動時間長,可得到充分的運動與鍛煉,因而體質強健,對以后天然放牧采食、預防天敵非常有利。春雛性成熟早、產蛋持續時間長,尤其早春孵化的雛雞更好,所以多選擇在春季育雛。
4、圍養訓練莫松懈
雛雞在舍內飼養3周,體重達到130克,改為院內散養,訓練它聽聲音采食,經過一定時間訓練,雛雞聽到這種聲音就回來吃食。在院內分區種植牧草或用飼草訓練雛雞自由采食。經過3周以上訓練,雛雞增強了捕食的能力,增長了預防天敵的本領,這給放養創造了條件。
5、管理放養保安全
雛雞體重達到0.3公斤,具備了放養的條件,這時可以把它散放到林子里、水庫邊、草甸里。雛雞在廣闊的田野里捕捉昆蟲,吃嫩草和草子,自由活動。這一時期長達15周,在補料上可由日喂5次逐漸減少到2次。日喂2次時早晨放出時少喂,晚上回來時多喂。在放養過程中,一定要搞好安全防范,預防天敵危害。
6、特定飼料仔細選
從生態雞的飼養特點上看,飼料、飼草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人工飼料,另一部分是天然飼料。一、人工飼料。喂生態雞的飼料必須是有機飼料,為此在種植這種有機飼料時,必須按有機食品要求耕作。人工補飼的動物性飼料,也必須按生產有機食品的標準執行。在人工飼料生產過程中嚴禁添加各種化學藥品,以保證生態雞的品質。二、天然飼料。天然飼料的質量取決于自然環境,主要有天然飼草、成熟的子實和各種天然昆蟲等,對于有些適口性不好的粗飼料,可以通過發酵的方法提高粗飼料的適口性和酸香味,如采用飼料發酵劑或八型秸稈發酵劑來處理粗飼料,可以提高飼料的蛋白含量和可消化率、適口性等。只有生態雞的天然飼料充足、營養全面,才能夠生產出高營養和滋補性強的優質雞。
7、防疫滅病是保障
生態雞在生長過程中與林地、灘地等外界接觸廣泛,隨時都有可能受到傳染因素的威脅,且生態雞生長期相對較長,為防患于未然,必須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以使其獲得較強的免疫力。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