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自《齊魯牧業報》 近年,各種原料價格上漲已經成為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傳統的優質原料品質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這就需要參與原料品質控制的人員學會更準確地把握原料的內在特征。 農業部武漢飼料監察所楊海鵬研究員指出,一些采購員和配方師在選擇大宗原料時,過分看重蛋白、能量等數據指標。事實上,不少原料的數據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可利用率。如肉骨粉,原料廠家僅僅提供粗蛋白、灰分等指標,而肉骨粉中各類氨基酸的組成卻更能反映其實際品質。不少原料廠家在制作肉骨粉時所添加的動物蹄角等成分太多,這類肉骨粉雖然粗蛋白指標很高,但可消化和利用率卻很低。 對其他的一些蛋白類原料,在不少采購者眼中,蛋白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其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標準。然而在楊海鵬看來,這種衡量的方法過于片面。他設計出一種為原料評分的方法來評判質量:根據不同的原料,將其產地來源、表現狀態、成熟程度、儲存狀態、新鮮程度等因素劃成不同分值的比例,選購原料時可選擇綜合評分優秀的原料。 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有很多原料采購者忽視了其中的不少指標。比如豆粕,大豆的來源就很重要,美豆和我國東北大豆是最優秀的,巴西大豆蛋白含量雖高,品質卻相對差些,但不少配方師喜歡后者,這并不是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