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經濟日報報道幾年前,從國內一知名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后,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都市白領生活,懷揣著從同學那里借來的10萬塊錢,回到了偏遠荒涼的農村當起了“豬倌”。
林強,這個從江油市九嶺鎮雙石村走出去的農家之子,因放不下對農村那片土地深沉的摯愛之情,主動放下一個博士生的光環與榮耀,默默地回鄉創業,用自己的學識與能力、責任與使命,在廣袤的農村土地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圓著他的“豬倌夢”,躬身做一位新時期“三農”問題的探索者與踐行者。
如今,他已成為一個年出欄肥豬4000頭,到如今2000余萬資產,帶動周圍上千戶農戶走上規模養殖之路的“養豬大王”。
人生不能沒有夢想
八月,位于四川西北部的江油氣溫炙熱。
這天下午2時20分,冒著35攝氏度的高溫,從廣安考察新農村建設趕回的林強,顧不上吃午飯,帶著記者一行沿著七彎八拐的山路來到他建在山坡上的三一生態養豬場。
在烈日暴曬之下,一排排標準化的豬舍掩映在松樹林之中。豬舍里,一頭頭長得毛光體壯的豬正躺在裝有中央空調的圈舍中安靜地睡著大覺。
1996年,年僅26歲的林強以優異的成績,在國內一知名大學讀完本科后,被順利分配到了一家國內大型的石油公司海外國際工程部工作,“當別人工資1000多元的時候,我的工資也拿到了5000-6000。”彼時的他,儼然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白領。
按理說,理想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應該讓一位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感到滿足。但是,自幼不甘平凡的林強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在這家招牌頗大與待遇頗豐的石油公司干了三年之后,林強竟出人意料地辭去了工作,回到他家鄉的一所希望小學“義務”地當了一段時間的老師后,又開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沖刺:考研!
經過兩次失敗,2001年,林強如愿以償地考進了位于北京的一國內知名大學經濟專業研究生,從碩士到博士,一讀就是七年。
理想,在一種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中萌生。2005年,在京讀博士的林強回到老家,和哥哥一起給爺爺守靈。那天晚上,兄弟倆徹夜長談。林強發現,十幾年了,哥哥與不少的父老鄉親一樣,都依然處于一種較為貧困的生活線上,傳統的種地成為唯一的收入。這讓他既感沉重,也讓他陷入一大思考。
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他努力尋找著適合家鄉發展的項目。適逢家人在城里開餐館,林強覺得餐館每天剩棄的飯菜太可惜,就動員家人辦養豬場養豬。
為了解決建養殖場的資金困難,林強不得不低頭向參加工作的同學借錢。靠著東拼西湊借來的10萬元錢,2005年,林強和他的家人建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規模養豬場。
林強將養豬場取名為“三一”,來源于《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思想。他期望這個襁褓中的養豬場能承載他的一個夢想!
養豬背后的大學問
“民以食為天。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出現,這無疑需要促進中國農業生產模式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現代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
在養豬場的那間不甚氣派但十分整潔的會議室兼接待室內,談起他的“養豬經”,林博士稱,這事“說大,也大!”。從當下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到中國農業的結構調整,他認為當下中國農業經濟與中國的工業經濟一樣,同樣面臨著一個蓄勢躍升的轉型發展期。
“在農村傳統的生豬養殖中,每年過冷與過熱的月份都是生豬發病或死亡的高發期。”在全程做好養豬的防疫工作的同時,為給養殖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林強投資上百萬,給每棟豬舍裝大5P的中央空凋和排風扇、冷風機等設備,不僅解決了豬兒氣候不適的問題,豬舍內的空氣質量更是得到了大幅改善提升。
即便是每棟豬舍的外觀顏色,也是色彩宜人。林強稱,不同的顏色能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五彩的顏色則可以讓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的工人們在心理和精神上感到輕松些。此外,養殖場內三角梅、荷花等綠色植物嬌艷欲滴,長勢惹人。
憑著幾年來對生豬生產的摸索,林強發現,養豬能否賺錢,不僅取決于養殖成本和技術風險的控制,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對市場行情的準確分析和判斷。為此,他充分發揮自己所學的專業優勢,隨時從互聯網上關注全國各地生豬產業的市場行情,盡最大努力地規避市場風險。
同所有的創業者皆必須具備堅持與堅韌這一品質亦然,2007年底,正當多方籌資100余萬元,準備大干一場時,沒想到,在次年的一場“5·12”特大地震災難中,讓地處重災區的他同樣蒙受著巨大的損失。
從2005年“試水”養殖當年就出欄肥豬200余頭、凈賺15萬元,到去年出欄肥豬3900余頭、實現利潤300余萬;從10萬元起步,到如今2000余萬資產,在執著以求中,這位養豬博士收獲著成功。
追隨我心:做一個新時期“三農”問題的探索者與踐行者
這事,讓林強多少有些沒想到:
今年1月,一位昔日畢業于俄羅斯國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氣大學這一在石油工業方面世界都知名,并與他有著20多年同學情誼的同學,舍棄50萬的年薪,從國外來到了他的養豬場,立志同他一起創業當“豬倌”。
“丟掉高學歷的光環和高薪酬的渴望,我們只是想扎根農村,在人生這一十分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能力,腳踏實地地為這個社會,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些更意義的事!”這是林強和他的這位同學的心愿。
順乎這一夢想,眼下,他們正實施著一個更大的抱負:走土地流轉之路,他們租地1764畝,準備建設一個更為現代化生豬養殖場及其現代農業的實驗場,力爭年出欄肥豬15000頭到20000頭。
在這個園內,林強將繼續走循環經濟之路,用豬糞養蚯蚓喂養土雞,用沼氣的廢液發電,最后產生的廢渣又作為有機肥料撒入土地中種植蔬菜,以此構建一個循環經濟圈,實現這個農業實驗園綠色環保與安全優質生產。
林強下一步還有著一個更大的計劃,就是延伸產業鏈,在生豬后期的加工方面大做文章,以進一步提高其附加值。同時,還信心百倍地計劃在現代農業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索與深耕。
“上世紀90年代,乘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東風,一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工作的體制內官員或知識分子紛紛下海創業,在市場搏擊中實現著人生的價值。這一批被稱為"九二派"新的"士大夫"企業思想家的出現,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主要動力。可以說,這也同當下的"中國崛起"與"中國制造"不無關聯。這也同時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值得探討的話題之一”;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程度上講即為農業轉型問題。當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可以說已進入農業生產方式正從庭院生產方式向現代適度規模的專業化生產方式轉型這一轉型發展的臨界點,在這一轉型中,既有著無限商業機會,也同樣需要一大批的有識之士來投身于這一廣闊天地。”
采訪中,這位博士“豬倌”如此認為。
而讓人同樣值得欣喜的是,在這位誓言將在這里“好好地大干一場”的博士“豬倌”的示范帶動與技術指導下,幾年來,其養殖場所鄰近村社規模養殖與年出欄生豬上百頭的群眾已達到上千戶。昔日的這里風起云涌的外出“打工潮”,也開始紛紛向返鄉“創業潮”轉變!
記者手記
采寫此稿,內心總是不由得為林強叫好!
之所以叫好,在于他拋開博士光環,腳踏實地的作風,也在于他的責任與追求。
農業是個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當下,正處于轉型發展與蓄勢躍升階段的農村經濟也同樣孕育著無限的商機。在這一廣袤的土地上,也是廣大青年學子以及廣大有志之士實現就業創業、追逐財富夢想,譜寫精彩人生的大舞臺。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為林強叫好的同時,我們也期盼著更多的林強出現!
來源: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