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日常工作中,部門管理和職能工作開展怎么做才能更好體現價值呢?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一些要點。 (1)部門管理 首先務必讓員工清晰知道自己的職能、權限、任務和崗位工作價值,特別是崗位工作價值認知,這是員工保持工作激情的基礎,而權限和任務是支撐日常工作正常有效開展的基礎。 第二要培養員工良好的質量意識和工作原則性。質量意識在突出對質量保證重要性認知的同時也要突出敏感性和對細節的關注能力,比如說在接收原料時發現菜粕的色澤與庫存菜粕差異明顯會馬上考慮到可能對產品帶來什么影響,哪些產品的影響最大,需要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等等,要讓每位員工對細微的異常情況有充分的警惕性和聯想力,這樣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產品質量保證程度,減少質量事故和投訴的產生。工作原則性主要強調的是對標準、權限和流程執行的原則性,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權限,比如說原料品管就要嚴格按原料標準或合同標準的質量要求開展驗收工作,出現不合格情況時要仔細了解和確認具體的不合格情況信息以及當前該品種物料的使用情況、庫存情況、后期采購合同情況等等,及時匯報給品管主管參考決策,而不是直接提出拒收。 第三要注意把部門往學習型組織方向建設。品管工作本身是需要很多的理論基礎和實操經驗才能促進工作效果的提升,品管知識需要不斷積累和更新;另外一般情況品管人員整體學歷會高些,對于學習提升的關注度也高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團隊整體工作能力的提升、工作價值的提升很是關鍵。 第四要注重工作經驗管理。也就是要讓好的工作經驗及時總結,寫進作業指導書,形成集體的知識財富,這樣才能盡量減少骨干人員有所流動時對日常工作、培訓輔導工作帶來的影響,同時促進經驗的應用效率。 第五要關注質量相關信息的管理。要經常關注國家、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公告的動態,及時掌握新的規定信息以做好符合性檢查和整改工作;同時盡量建立從原料使用到產品到市場養殖效果的信息追溯系統,多進行市場競爭對手的產品抽樣對比分析,完整的實現信息鏈接以支撐各環節的分析對比、經驗總結和應用到原料標準、產品標準等方面的及時修繕。 (2)標準建設 首先標準是會隨著發展和經驗的積累而變化,需要不斷進行適應性和合理化修正,合理的標準是可以在采購和生產上帶來成本優勢。產品標準方面要引導和管理好客戶的期望,特別是在外觀質量要求方面,高要求需要高成本投入;檢驗檢測的方法方式也要與市場接軌,不要過度以外觀質量為賣點,需更加強調和追求內在質量。生產工藝標準和返工料處理標準務必很好結合產品特點和性價比,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費。而在檢化驗方法方面要關注和重視感官檢驗和簡易摻假鑒定方法的應用,在科學的基礎上尋求簡單高效的檢測方法。 原料標準的應用務必和采購合同的簽訂結合起來,合同中盡量把質量指標要求、檢測方法、仲裁方法、不合格處理方式等一一列明,這樣可以較好減少采購爭議的處理效率,為企業爭取合理利益。 (3)制度建設 在質量管理制度建設中,個人認為品管部擔當的角色應該是流程的保護者和再造者。從質量環我們可以了解到生產企業最重要的管理就是質量管理,質量管理制度流程在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所以每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品管部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充分的梳理和溝通協調后確定,實施過程中需要品管部門的人員對其執行情況加以引導和督促,以提高對制度的執行力;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品管部也要關注現行制度流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及時組織相關方交流探討,以期及時優化流程,提高效率。 (4)過程管控 這是具體體現在日常工作的職能要求,基于標準、制度流程對原料、產品的質量保證展開具體工作,按要求對出現的異常情況和問題及時跟進調查處理。這個過程主要會在檢驗的準確性、及時性和一些異常情況處理意見方案的合理性方面體現價值,主要要以質量安全為前提考慮成本最小化。比如說有10噸的膨化料產品存在均勻度差、水分偏高1%的情況,簡單直接且安全的處理就是直接作為返工料回制,這樣付出的代價是整個生產加工成本;如果進行分散重新添加到新的批次中進行重新烘干處理,那付出的代價就是烘干環節到最后包裝的加工成本;如果了解到這批貨發出去后在三天內會用完,有大客戶一天的用料量有30多噸,那么可以采取按十分之一的添加量加入分散重篩即可達成處理也不會影響產品使用品質,這種處理方式是成本最低的。在原料的不合格處理方面開展全面的性價比評估和進行搭配處理應用等等方式也是可以起到提高物料價值貢獻的。 (5)品質分析 品質分析工作應該是整個品管體系運作中最為關鍵的工作,其要點就是要讓數據和工作記錄發揮指導作用。 首先記錄的全面性是分析的基礎。日常工作務必對各種原料的檢測數據、合格率、退貨率、退貨原因、讓步接收數量和原因以及其處理帶來的成本增加、成品一次合格率、不合格數量和原因、投入產出比和原因分析、質量投訴情況、退貨的品種數量和原因等等關鍵信息做好全面的記錄,定期通過分析工具進行全面的解讀。這些記錄長期積累和定期的對比分析能將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強有說服力的形式凸顯出來,那么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便能更加有效,其價值也就不用多說了。例如某大型飼料企業,一年使用豆粕40000噸,經長期跟蹤檢測A和B兩家油脂廠的豆粕發現,A公司的豆粕的粗脂肪平均高過B公司0.5%,而正常情況下兩家企業的產品售價一致。那么按其價值差20元每噸,如果企業使用的是B企業的豆粕,一年的損失就是80萬元;反之,如果品管部門早日發現這種情況,并促使公司采用A公司的豆粕,那么一年的成本合理節省就是80萬,這便是價值啊。 其次,分析工作要真正起到作用要靠分析的全面性和后期的執行力。每次分析都要有結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明確的責任人、監察人、實施時間要求等清晰的行動方案,這樣才能使改進措施真正落實。 (6)品質培訓 品質培訓是保證質量管理的相關標準、流程落實的良好措施,是確保各崗位品質意識提升、工作能力提升以達成全員品管、持續改進的關鍵措施。飼料企業品管人員的使命是通過細致的工作讓全體員工知道標準要求,知道質量的重要性,掌握質量判斷能力,知道如何保證質量的合格和穩定。通過培訓可以提高認識水平和操作技能,促進工作績效的提升,同時也是樹立品管權威的重要方式。 在開展品質培訓工作時要關注及時性和針對性,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每次質量事故都是最好的培訓機會,現場培訓指導的效果應該是最好的。平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一些專題培訓,針對某些問題組織相關方進行全面具體的分析,提出解決措施,灌輸品質思想和達成方法。同時培訓工作務必關注實效性,在培訓方式方法上要做好充分準備,在培訓后也要進行應用跟進和評估,必要時追加培訓。 行業競爭的加劇,利潤率的下降對飼料企業品管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品的質量是管理出來,是需要企業每個部門、每個崗位的人員共同行動起來,每個崗位達成良好成果才能保證整體工作有喜人的成果。品管體系的有效運作關鍵點還是要做人的工作,因為工作是靠人去做的;要把重心放在工作方法的研究、宣貫和訓導上,把具體的應用效率提高才能確保工作價值的實現。(文章來源:水產前沿 作者:袁奕彬) |




